在垃圾分類之前,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廚余垃圾處理器。直到2019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措施開始實施,廚余垃圾處理器才正式走入大眾視野。
隨著垃圾分類在全國各地進一步落實,廚余垃圾處理器也一度被推到了風口之上,被行業和商家們寄予厚望。如今,距離“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政策已將近4年,廚余垃圾處理器的現狀又如何呢?
從爆火到啞火,僅兩年時間
【資料圖】
在垃圾分類中,廚余垃圾的處理無疑是最“棘手”的。一方面,廚余垃圾分類復雜,比如同樣都是骨頭,小塊是廚余垃圾,大而堅硬的是其他垃圾,同一根玉米,粒、葉、須是廚余垃圾,玉米棒則是其他垃圾,一般人很難分清楚。另一方面,根據有關規定廚余垃圾在進行丟棄之前還需要先行“破袋”,破袋過程不僅容易弄臟雙手,破袋后還會導致垃圾散發臭味,給人們帶來了不少困擾。
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將菜頭菜尾、剩菜剩飯甚至小塊骨頭等廚余垃圾粉碎后排入下水道的廚余垃圾處理器,不僅大大簡化了垃圾處理步驟,而且解決了復雜的廚余垃圾分類問題,因此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一時間風頭無兩。據中怡康數據顯示,2019年,廚余垃圾處理器線上市場銷量超過13萬臺,零售額超3億元,銷售高峰時期一周能賣出去5000套。
2020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垃圾分類的行列,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人們居家時間增多,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廚余垃圾處理器的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線上市場廚余垃圾處理器零售量規模達到21.7萬臺,同比增長85%,零售額規模4.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118%。
然而,火熱的市場行情并沒有持續多久,僅兩年時間廚余垃圾處理器就出現了“啞火”現象。
2021年,隨著人們垃圾分類的熱情冷卻,廚余垃圾處理器市場規模增速有所回落,整體表現差強人意。據奧維云網(AVC)線上監測數據,2021年1-12月垃圾處理器行業線上零售量22.2萬臺,零售額4.9億元。
到了2022年,在地產下行、疫情反復、經濟低迷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具有強安裝屬性的垃圾處理器需求受到一定沖擊。數據顯示,2022年1-12月廚余垃圾處理器行業線上規模16.6萬臺、3.6億元,零售量同比下降25.2%,零售額同比下降25.8%。
當時間來到2023年,市場并沒有出現期待中的回暖跡象。據奧維云網(AVC)線上監測數據,2023年1-4月累計廚余垃圾處理器行業線上規模3.1萬臺、6143.2萬元,零售量同比下降16.3%,零售額同比增下降24.3%。
市場“退燒”背后,兩大痛點亟待解決
盡管2022年以來廚余垃圾處理器市場的下滑,與整體市場大環境息息相關,但產品本身存在的問題,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根本原因。從目前來看,“消費者認知度不夠”“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廚房環境不匹配”仍是掣肘行業發展的兩大痛點。
廚余垃圾處理器作為舶來品,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末就已經傳入中國。在垃圾分類之前,其發展速度堪稱“龜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廚余垃圾處理器的市場基礎薄弱、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以及消費習慣等尚未形成。
據網上一份隨機采訪數據顯示,多數被采訪者并不知道廚余垃圾處理器是什么,或者有什么作用,又或者是曾經了解,但擔心廚余垃圾會堵塞管道,反而會造成不便而放棄了使用廚余垃圾處理器。
眾所周知,中式飲食習慣喜好重油,同時還有各種高纖維、體積較大的骨頭,這對于廚余垃圾處理器研磨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在早期,廚余垃圾處理器作為舶來品,一般都是照搬國外原來的設計,沒有考慮中國廚房的特色,造成堵塞的發生,給消費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此外,我國的下水道設計也有別于國外,特別是一些舊小區,由于下水管道孔徑較小,再加上老化嚴重,很難保證不被堵塞或出現污水倒灌的現象。
不過,最近兩年已經有不少企業有意識的開始針對這些痛點問題進行改進。比如,針對中式飲食各種高纖維、體積較大的骨頭的飲食習慣,貝克巴斯、愛適易等頭部品牌,采用更為精細的研磨以及更為澎湃的研磨動力設計,使研磨更快更細膩。再比如,針對老舊小區容易堵塞下水道的問題,一些企業改良出不涉及污水排放的獨立型廚余垃圾處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不少廚電企業將廚余垃圾處理器納入到廚房整體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比如將廚余垃圾處理器和洗碗機搭配使用,利用洗碗機洗滌后的熱水對廚余垃圾處理器進行清洗,不僅有效避免廚余垃圾處理器藏污納垢,還能實現循環再利用。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廚余垃圾處理器將會和集成水槽、集成洗碗機等一起作為廚房的集成洗凈中心,與集成烹飪、集成食儲、集成微氣候共同構成整個集成廚房系統。
從廚余垃圾處理器大熱再到啞火的個過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它的興起跟很多廚電品類一樣,都是由一定的特殊背景、相關的政策等推動起來的,并不是建立在健康有序的產業發展軌道上。因此,當政策紅利褪去,市場勢必會出現“退燒”現象,逐步回歸理性。
當潮水退去,市場回歸理性,更考驗產品的內在打造能力。因此,對于廚余垃圾處理器行業而言,當務之急,仍是要培養起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做好市場教育,同時,繼續進行本土化創新,讓產品更適合中國家庭的需求。只有當產品真正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時,消費者才會為它買單,產品自然就能獲得市場認可。
關鍵詞: